权
和这个人维持婚姻生活的理由是什么呢?
近几年来,我从事心理谘商工作,尤其是面对三十多岁的个案时,最频繁被问到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我非得结婚不可眤?」
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如果前面提到的「为什么我非得工作不可」的疑问代表「工作的意义」开始动摇,那么「为什么我非得结婚不可」的疑问,或许也同样代表了「结婚的意义」开始动摇。
「工作的意义」与「结婚的意义」,在过去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曾被打上问号,但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其意义已经不再是不言可喻,而是值得认真一问的问题。
二三十多岁时提出的「为什么我非得工作不可」这种对于「工作意义的」提问,到了四五十岁时观点就会改变,开始转变成「为什么我必须一直从事这个工作」这种实质上的问题。同样地,三三十多岁时提出的「为什么我非得结婚不可」这种对于「结婚意义的」疑问,到了四五十岁时观点也一样会改变,开始转变成「为什么『我』非得一直和『这个人』一起生活?」「『我』非得维持和这个人的婚姻生活的理甶,到底是什么?
今天将与各位一起思考,与工作相提并论的人生重大课题——「结婚的意义」。
「求职忧郁」与「征婚忧郁」
前面已经提过,以现在求职中的年轻人为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许多人,心中都抱着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非得工作不可呢?」「即使经历了这么痛苦的事情,我还是得工作吗?」
如果长期下来不得不持续在过于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或是在求职过程中连续被刷下来好几十次,自尊心也会变得伤痕累累。
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有愈来愈多人怨叹:「为什么即使一个人的自尊心被糟蹋到这种程度,还是得继续工作呢?」并且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
在婚姻方面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
「永无止尽的求职。」
「永无止尽的征婚。」
你是否也听过这样的句子呢?
不管应征过多少次,依然找不到工作,无法成为公司正规雇用的员工;或者即使找到工作了,这个工作也难以满足自己、让自己接受,或者得到安定感,结果不得不反覆换工作。
如果「永无止尽的求职」是这样的意思,那么「永无止尽的征婚」就如同字面上的意义所示,指的是不管参加多少次征婚活动都不顺利,最后自尊心变得伤痕累累的状态。
各位身旁是否就有这样的人呢?
明明参加征婚活动了,但过了五年、七年,甚至十年,都找不到满意的对象,或者每次都是「就算一开始感觉不错,也马上就吹了……」结果不管过了多久,征婚活动都无法结束……
这样其实很痛苦。
如果无论找多少工作都一直无法被录取,会让人产生「自己这个人」完全遭到否定的感觉,那么不管参加多少征婚活动都不顺利的人,或者一直遭到拒绝的人,也一样会产生这种感觉,使自尊心变得伤痕累累。
前面也已经提过这个惊人的数据资料:由于许多人不管应征过多少次,都找不到任何工作,因此每七位有过求职经验的人当中,就有一位陷入「求职忧郁」的状态。而征婚活动也一样,因为持续征婚好几年都无法顺利找到对象,使「自己这个人的尊严」受到伤害,而失去活下去的能量,最后得到忧郁症的人急速增加。「征婚疲劳忧郁」的人愈来愈多。
不,「征婚疲劳」这几个字太轻描淡写了,应该说「多次征婚活动失败,导致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忧郁」的人愈来愈多。换句话说,多次征婚失败,导致自己这个人完全遭到否定而受伤,产生「自己一点价值也没有」的想法,最后罹患忧郁症的人愈来愈多。
实际上,在日本,现在确实存在专为因「征婚疲劳」而罹患心理疾病的人开设的精神科诊所。不限定治疗类别的河本精神科诊所(东京都墨田区),也开设了「征婚疲劳」门诊窗口,由该医院的顾问小野博行医师负责看诊。小野医师原本是忧郁症专家,他看到不少人因为征婚失败而遭受心理创伤,罹患忧郁症,认为有必要打造一个能够「接受」这些人的空间,因此开始了征婚疲劳门诊。
前来看诊的人都有害怕遭到异性拒绝的不安与恐惧,并且伴随着忧郁症状,陷入「反正我不管试几次都会失败」「我没有身为男人(女人)的价值」等的负面思考。患者当中也有不少人因为受到在征婚活动中遭到对方拒绝的影响,结果不只对恋爱与结婚失去信心,甚至陷入全盘否定人生的负面思考,觉得「反正我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
「求职忧郁」与「征婚忧郁」就这样急速增加。
这些现象显示,工作、结婚等人们过去普遍认为「平凡的人只要照着平凡的路走下去,自然就会水到渠成的事情」,已经不再是如此。
「征婚活动」现象的功过
话说回来,「征婚活动」本身并非毫无意义。
非常多的男女因为参加「征婚活动」而开始交往,我认为即使只是这样,「征婚」现象还是有意义的。根据某项调查显示,这几年当中,似乎约有四成刚开始交往的男女,是在「征婚活动中认识,并且开始交往的」。若真是如此,「征婚热」发挥的效果之大,不容忽视。
政府甚至可以颁发荣誉奖给想出「征婚活动」这个概念的人,感谢他对解决少子化问题带来的贡献。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举双手双脚赞成「征婚活动」呢?当然也非如此。因为「征婚活动」是会明确分出胜利组与失败组的残酷游戏。
如同「征婚市场」这四个字所示,人们一旦开始参加「征婚活动」,就会立刻将自己化为「商品」,为自己在「征婚活动」这个市场中标上价格。
我的学生当中,有些人主张「遇到好的物件一定要赶快下手」,并且很快就结婚了,但也因为这样,现在未婚的人多半对「自己在征婚市场」中的价值非常敏感。
愈来愈多的男女,即使心里真正的想法是「如果不参加什么征婚活动,而是等待自然的邂逅,说不定会遇见更棒的人,并且与他(她)结下很深的缘分」,也会因为不希望自己的「市场价值」降低,在遇见差不多的人时就妥协成交,踏入婚姻。
夫妻面临的「中年危机」试炼
然而问题是,因为在意「市场价值」而彼此妥协成交的男女,到底能不能以充实的心情度过持续数十年的婚姻生活呢?
举例来说,假设某对男女在年近三
十,或是三十多岁时结婚。
当然,这对夫妻在过了十年、二十年后,就变成四五十岁了。
此时,这对夫妻就不得不直接面对「中年危机」的试炼。
不只是在征婚活动中认识、结合的夫妻,所有在二三十岁时,因为「冲动」而结婚的夫妻,都会遭遇「中年危机」。当夫妻面临「中年危机」时,就不得不面对「实质问题」。
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你们称得上是真正的夫妻吗?你们两人之间,存在着从内心深处培养出的能够称得上是真正夫妻的深层羁绊吗?」
这个问题就是在探讨这对夫妻是否仅止于形式上的夫妻,或是假面夫妻。
或者,这也是在问:
「独一无二的你,必须与你独一无二的妻子(或是丈夫)维持夫妻关系,这件事有必然的意义吗?」
「为什么你唯一的人生伴侣不是其他人,非得是这个人不可昵?你能了解,或是感觉到其中代表的意义与理由吗?」
深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也曾这么说,四十五岁之前是「人生的上午」。四十五岁以前,人们忙着达成工作上的成就、组织家庭、养儿育女,创造外在的价值,处在人生的上坡阶段。
然而多数的人,从四十五岁到五十多岁左右,就会开始视力减退、齿牙动摇,生物机能急速衰退。
人生从这段时期开始进入下午阶段,走向下坡。
这时面对的课题,不再是「创造外在的什么」,而是开始探寻「人生内在的意义」。青春期质疑过的「活着的意义」,到了中晚年期再度以不同的方式被提出来。青春期与中年期的共通点是,先前的理想状态突然不再适用,「自己」的形态瓦解,开始进入浑沌状态。因此,不少人进入中年期后,再度提出「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青春期曾经提出过的实质疑问,但这次采取的是不同的发问方式。
这也是中年期相对于「思春期(青春期)」,又被称为「思秋期」的缘故。
因为这两个时期,都是不再能够维持自己先前的样貌,生活方式也不得不做出变动。
「自己」的样貌,到了中年期再度变得模糊不清。而这也为「夫妻关系」带来不同于先前的意义。
大部分的人直到将近四十岁,都会认定「夫妻不就是这样吗」,或是觉得「哪对夫妻都一样吧」,而并未深入思考夫妻关系的问题,但是到了四五十岁时,就会开始重新质疑「这样下去真的好吗?」「这样真的称得上是夫妻吗?」「和这个人(而不是其他 人)一起度过余生,真的有意义或理由吗?」
问题在于,这个时候你如何看待身旁的伴侣(配偶)。
年薪、外表、社会地位等征婚时代重视的「市场价值」等外在条件,到了四五十岁,生活大致稳定后,逐渐变得没那么重要。
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金钱或外表的魅力等价值变低,取而代之的是,开始实际感受到「时间」的重要性。
随着精神、体力的衰退,也会开始感觉到「自己拥有的时间,实际上也没剩多少了吧?」
这些开始意识到「自己人生有限性」的中高年者,同时也会开始思考:
「和这个人(而不是其他人)一起共度有限的剩余时间真的好吗?」
人到了四五十岁左右,性方面的魅力、财产、社会地位等,本身「拥有」的外在附加价值,不再具备太大的意义,取而代之的是,这个人内在的「样貌」开始变得重要。因此我们会开始自问:「我与这个人在剩余的有限时间中,真的可以互相分享每一刻,一起生活下去吗?」
人要到了这个时候,才能知道二三十岁左右在「征婚活动」中选择伴侣的结果是否正确。
换句话说,「征婚活动」是否成功,是必须等待二十年才会有答案的大问题。
应该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很多中高年人,会一边回顾过去一边思考:
「那么,我其实应该和什么样的人结婚昵?」
「话说回来,婚姻到底是什么,夫妻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昵?」
此外,有孩子的人,也会开始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希望女儿(儿子)拥有这样的婚姻」「我不希望女儿(儿子)拥有这样的婚姻」。
其实大部分的父母应该都知道,过度把这种父母的期待加诸在孩子身上并非明智的做法。
但是,即使如此还是会忍不住叨念,这是因为父母都会这么想:「要过二十年以上才会知道婚姻到底是什么。」「自己年轻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正因为如此,我要想办法把自己学到的事情告诉孩子。」
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结婚对象才好呢?
重点之
一,就是自己必须知道对自己来说,一起共度婚姻生活的对象「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人类是任性的生物。
外表很重要,造型很重要,年薪也很重要,还必须要有共同的兴趣……我们会希望一个对象就能满足所有自己追求的条件,但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要一起度过漫长的人生,只有『这个』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想要两个人一起变老,我想只有『这个』是无论如何都需要的」——自己心里必须要知道,「这个」到底是什么。
只有「真正的夫妻」才能培养出来的感觉
一起生活十几二十年的夫妻当中,只有「真正的夫妻」之间才能存在某种感觉。
这种感觉很难用言语表现,但一定要说的话,就是存在于两人之间的「灵魂结合的必然性」。
这是一种在回顾至今为止的人生时,所产生的「我的人生在必要的时候带领我遇到必须遇到的人,并且将两人结合在一起」的感觉,而我也认为,真正的夫妻能够确实感受到与伴侣之间的「必然的结合」,觉得「我开始和这个人一起编织人生了。」「如果没有这个人,我的人生就无法走到这一步。」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这种感觉,应该要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婚姻生活才能感受得到吧?
这种感觉确实也有这样的一面。
然而,如同尤金•詹德林所言,人类拥有「冥冥之中对未来的预感」,这种感觉虽然无法明确地用言语表示,但却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其确实存在于自己内在。
在我们遇到那个人的时候,「命运的红线」还没系上。但人在自己心中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往往有着「冥冥之中的预感」,隐约感觉到红线或许将要系上,并且在这个预感的引导、带领之下行动,让红线从「冥冥之中的次元」开始生效。而引导、带领我们的「冥冥之中的指引」,也透过事情实际发生而开始转变。
这种感觉,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吧!
如果一定要用言语来表达,这种感觉就是「如果对象不是这个人,灵魂就不会产生共鸣。」或是「只有和这个人在一起时才能感受到的,灵魂互相呼应的感觉。」
真正的夫妻能够互相尊重,甚至包含彼此的差异,而且能够觉得:「欸,果然,除了这个人,没有其他人能了解我的内心最深处,并且与我产生共鸣。」我想,真正的夫妻就在这种「必然相系的感觉」引导、带领之下,培养出关系。换言之,我们或许也能这样形容这种关系:「如果没能与这个人结合,自己就不会是现在的自己了。」
人生一定会有变化。
即使这个人现在拥有姣好的容貌,过了二十年后容貌也可能完全改变。
即使这个人现在拥有高收入,其工作的公司也可能在社会的变化中破产。
即便想要选择「能够帮我生孩子的人」,也有可能不管经过多少努力,还是没办法怀孕。漫长的夫妻生活中,或许会遇到无数让你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事情吧!不过,即使遇到各式各样出乎意料的事情,只要能有「果然,如果不是这个人,就不会拥有这种只要在一起就能心意相通、互相共鸣的感觉。」这种「必然的感觉」应该能够让你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后悔与这个人结婚。
这或许是「理想婚姻」的形式之一吧!
法国哲学家兼作家西蒙波娃,将存在主义的旗手沙特当成一生的伴侣,但是两人并没有登记,并且以婚后必须「允许对方偶发性的恋爱」为条件,缔结「契约婚姻」。当然,即使理性上可以接受这样的条件,还是会因为嫉妒等各种情绪所苦。然而,这两人始终并未因此而解除「契约」,这或许就是因为他们两人之间,存在着超越了单纯只是以「性」来结合的某种「关系的必然性」吧!
「不结婚」可以规避人生最大的风险?
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康纳曼教授(Daniel Kahneman)是正向心理学专家,他于二〇〇六年在相当具有权威性的期刊「科学」(Science)当中,发表了一篇名为
上一篇:如果女方提出离婚那么彩礼可要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