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坐帐 “拜天地”后,领亲人分持花烛将新人导入洞房。临时在洞房墙上挂上一盏用植物油点燃的油灯,称为“长命灯”。一会儿,会有人上去拨亮,边唱道:“拨拨灯,拨拨灯,来年生个闹人精”。新娘端坐喜床上,称为“坐帐”。这时,新郎上前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意为“新人见面,称心如意”。然后坐在新娘左边,新人同饮交心酒。 分大小 待亲朋满座、宾客盈庭之际,新郎新娘同回案桌前,依序向长辈一一跪拜。姑、姨受头拜,拿头礼。所有受拜者均送给“磕头礼”,称为“分大小”。礼毕,酒宴开始,亲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 酒宴 安排酒宴是办喜事的主要工作。一直到现在,乡村还都是自家买菜,请厨子。厨子一到,就给开刀礼,多少不限,并送两条毛巾。支锅,买菜,赁桌子。物资匮乏的年代,多为拌面过油,俗为“油炸面粘”。一般乡村没有炒菜。一律合碗席,三顿停,盖着蒸。红事情,好的制十个盘子八个碗,也有八个盘子八个碗,称二八席;后来逐步发展,又加四个炒碗、四个大件,称三八席。盘子多是四荤四素,如猪肝、猪血、炸酥鱼、热豆腐,凉调藕片、菠菜、豆角,萝卜、绿豆芽都有;碗为整个的鸡鸭鱼肉,另加粉几、丸子、海带之类,最后上个鸡蛋汤。男家的婚宴,过去是三顿饭,头天中午一顿,娶亲那天早、中各一顿,以中午的那顿饭最为丰盛。女家一般两顿,头天过轿一顿,第二天发嫁早晨一顿。 酒宴上,新郎新娘挨桌挨个给客人敬酒。俗话说:“喜酒不醉人”,新人端起来的酒,不能不喝。找清的实在不能喝的长辈,免了也就算了。有脾气欢的亲友,早已喝了八九分,被新人最后一灌,烂醉如泥,闹出不少笑话,为喜事平添气氛。 开脸 酒宴后,由两个儿女双全的妇女为新郎新娘铺床,将早已准备好的红枣、栗子等物置于铺盖之下,意为“早立子”。之后为新娘“开脸”,就是为新娘美容,如修细眉毛,剪齐鬓角等,意为“别开生面”。妯娌们用红线将新娘脸上不规则的毛发揪掉,边揪边唱: “揪脸人不怠慢,揪脸还得红鸡蛋。 红鸡蛋,满脸转,今年喝喜酒,明年吃喜面。” “开脸”表示女子已婚,一生只举行一次。 闹洞房 古称“谑亲”、“戏妇”,俗称“暖房”、“闹房”、“闹新媳妇”、“戏新郎”等,特指新婚当夜在新房内举行的以戏谑新娘、新郎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庆贺形式。人们认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闹洞房能驱邪避祟,保佑新郎新娘婚后生活吉祥如意,兴旺发达。宾客、亲友、邻里、村人,特别是表兄、表弟、表侄,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均可参加闹房,乱,谓之“新婚三日无大小”。如故意念一些拗口的诗词、歌谣,让新娘学着念,或出上联要新娘接下联等。新娘不能令众人满意,就会被罚糖果饼食或酒。或让新娘讲一些具有性的隐喻的谜语或笑话,使她难以出口。有的闹房,要新郎新娘做出一些动作来,像当众拥抱、接吻,或接近于此的事,如将一根筷子放在油瓶里,只露出一点头来,要新郎新娘用舌尖将其舔出,或吊起一只苹果,要两人同食等等,花样百出。也有人作极不雅观的“闹喜”言行,使新人不堪入目。甚至直接对新娘百般戏谑,动手动脚。 听房 闹房活动的自然延续是“听房”,即贺婚的亲友散去,新婚夫妇闭户休憩后,又有人悄悄转回,躲在窗外窃听或偷窥房内动静,以新婚夫妇的亲昵语言动作甚至于性行为取乐谈笑。一般情况下,听房以新郎的表嫂子等女性眷属或表亲男性朋友为多。更为出格者,还有乘人不备潜伏在婚床下听房的。非常喜闹。 有的深宅大院,外人进不去,或刮风下雨无人听房,长辈便一把扫帚靠在新房的窗户外当作人。趣味讲究。 认祖 拜三朝 新婚第三天,一早拜三朝,即新郎新娘由妯娌们(大多是近房老嫂子)领着陪同去男家祖坟祭拜,谓之“认祖”,也叫“烧喜纸”。回来后嫂子领着,拿块二尺见方的红布,铺在家族长辈的堂屋当门磕头问安,受拜者均须给新娘“磕头钱”,称“拜三朝”。讲究的人家,溜门子磕头,一房人家家都磕。其意义在增进新娘与男方家族成员之间的了解,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日,新娘兄弟多前来会见,晓知回门日期。回门见到爹娘问起时,好说婆家门户大,人头胜。稀里糊涂几乎拜了半个村。 新娘在新婚二日或三日后入厨房做饭,洗手做糕汤。 回门 婚后新郎新娘同去拜见岳父岳母或女方亲友,有的带些粉丝、糖果、点心等礼品,谓之“回门”。旧时在大年初四回门的多。慢慢地,三朝后,就有新郎、新娘在婚后第六天,同往女家拜见岳父母和女方亲友。女家盛宴招待“贵客”和三亲六戚及八方朋友。新女婿的宴座必须设在正堂首席上坐。饭前女方弟弟给姐夫端洗脸水,姐夫须给小舅子掏钱。午后则回,不在娘家过夜。娘家给女儿带上一块圆饼馍,说是给婆婆吃,堵住嘴,日后少嫌弃,不要比鸡说狗。 回门婚俗,从新娘方面说,表达出嫁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对新郎来说,除感谢岳父岳母恩德外,还有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的意思,带有认亲的性质。 现在社会交流广了,发达了,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婚后两天三天就有回门的。 分家 分家时,父母要给买锅碗瓢勺,置新灶。一般小锅挨着大锅,锅门不能朝南,意思是烧的难,吃的难,难做饭。只有庙里的和尚支锅门朝南。要刷新房,留燕路,祈望“燕子不进愁门”。选好日子,父母买上很多菜,儿媳妇锅上做饭,婆婆烧锅,一家人吃饭庆贺。 乡下,父母要分米分面分田地等;城里,要给一定的生活费。旧时有的还立有分家单。 无论城乡,青年人婚后都要和父母在一个灶上同吃一段时间。往后,城里人因工作关系多嫌不方便,乡下人因各种原因(大多是兄妹多,妯娌间不好处),便另起炉灶,分家单吃。开伙的那天,请亲朋好友来吃头顿饭,称为“燎锅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布《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及“童养媳”、“纳妾”等封建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择偶方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单位工作人员率先移风易俗,实行恋爱婚姻,订婚自主,不择生时,不要聘礼,双方到民政部门履行结婚登记手续,举行简单仪式。但由于传统婚姻观念和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农村大多还是强制与自由结合的半自主婚姻,即媒人搭桥,父母作主,当事人点头。20世纪60年代,青年男女效法外地,实行“旅行结婚”、“集体结婚”,不宴宾客。现时,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早已普及。很多人是靠父母、亲戚、同学、好友、老师、师傅等人的介绍或工会、团组织举办的联欢会、游艺会、舞会、茶话会相识相恋结婚的。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征婚和婚姻介绍所寻找恋爱对象的人也越来越多。 建国初,物资匮乏,青年男女只要感情成熟,往往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有的知识青年结婚,邀请亲友吃点喜糖,无所谓婚礼。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而讲究思想感情。20世纪60年代,盆桶家具乃至衣料棉线要凭结婚证才能适量供应,以敷喜事所需。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村逐渐出现女方索要彩礼的不良风气。什么“毛头羊、盖子猪,三转一响大瓦屋”,“三转”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即收音机,还有“过河干”(的确良等化纤衣料)等等。后升格为“四礼不缺塞手中,三间瓦房有电灯”,四礼就是见面礼、优质衣料、上车礼、下车礼。20世纪80年代,女方要求男方准备电视、冰箱、洗衣机、自行车、家具等大部分甚至全部结婚用品。农村的嫁女开始讲究生活质量,什么“两棚楼,四合院,打轧井好浇菜,不与老的一个院。”这话也不是不孝顺老的,是说现在条件好了,想单住,图利索。有的男方事先将一些大件新婚用品送至女家,权作女儿出嫁之日的嫁妆。有的还要求男方送数额较大的人民币。城市,青年男女互相攀比,要求越来越高,婚事开支名目繁多,费用节节攀升。当前,婚房、喜宴已是“老礼儿”,首饰礼服、婚纱照,包括婚车、摄像等在内的婚庆服务和蜜月旅行成了结婚过程中的重要开支。婚宴规模越办越大,少则二三十桌,多则四五十桌,甚至上百桌,迎娶车队由以前的一两辆,增至四五辆,近年有的十几辆,几十辆,而且一色的高级小轿车,组成长蛇阵似的迎娶车队。结婚全套费用在5-8万的占相当比例,10万元以上操办一个婚事的也不乏其人。说明群众生活日渐富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实际上,多数新人往往工作不久,手头积蓄有限,大操大办所需开支几乎都是父母多年的积蓄,甚至是他们的“养老钱”。目前,妇联、文明办、工会等社会组织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的文明新风,引导举办集体婚礼、旅游婚礼、植树婚礼等,既隆重、热闹,又喜庆、节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现时,婚礼多选择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等节假日举行,新人在饭店准备酒席招待亲友。席间,新郎、新娘向来宾依次敬酒,客人和长辈们回说祝贺的话。宴后散发喜糖。而且内容、习俗呈现出中西合璧、传统和现代相互渗透、紧密结合、丰富多彩的特点,如赠送结婚戒指,新娘着白色婚纱,新郎着西服,设置伴娘,拜堂后新郎抱(或背)新娘上楼进洞房。汽车(轿车)迎娶已成为普遍现象。迎娶汽车漂漂亮亮,喜气洋洋,车身上缀满鲜花,车窗玻璃上贴上大红的“喜”字,称为“花车”。花车在大街上疾驰而过,吸引行人驻足观望,成为一大景观。还有的追求婚礼的新颖独特,以给宾客及自己留下难忘的记忆,以三轮车迎亲,长长的三轮车队在街市缓缓驶过,新娘新郎的风采路人尽睹。沿用的习俗也有所变异。撒帐多用糖果和彩色纸屑抛撒。拜堂行鞠躬礼。喝交杯酒搬到了婚宴上。闹新房主要是向新人表祝福,也包括喜宴上的闹喜,如让新郎新娘接吻、吊吃果糖,年轻人搂抱新娘与之合影,要求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集体婚礼的新人们有的还向贫困学子捐献爱心善款,将爱的真谛升华;有的种植象征爱情长存的“爱情树”,以铭记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昭示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上一篇:如果离婚男方什么都不给什么办
下一篇:离婚后孩子满18大学费用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