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言
近日,衢州市衢州区一对老夫妻,89岁的老大爷与84的老大妈相扶来到当地法院办理离婚,应办案法官要求二老去往调解室,当要跨过调解室门前那一道不高的门槛时,二老下意识同时去搀扶对方的举动,流露出了这对老夫妻之间深厚的情谊。
为什么要离婚?
明明二老间的感情非常融洽,这让办案法官心生疑惑,也成为了我观看这篇报道时的重要关注点。
这位84岁的老大妈早年离异,而这位89岁的老大爷中年丧偶,因为同处一个单位,彼此之间又有共同的爱好,在缘分促成下,二人各自带着子女走到了一起,组建成了全新的家庭。
二老对婚后生活十分满意,在来之不易的幸福与甜蜜中,二老共同将各自的子女养大成人,如今三个子女也已各自成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半生的陪伴,对于二老来说对方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存在,随着时间对二老不断地侵袭,在余生不长的旅程中,二老走的愈加缓慢,当发现彼此已经无法照顾自己更无法照顾对方时,二老也曾一度住过养老院,但是在那里看着逐渐熟络的老人,相继去世,空气中弥漫的悲伤气氛,最终二老还是选择回到家中。
而之所以二老会在这般年纪,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推开,就源于回到家中后发生的事情。当二老再次回到家中,如何养老成为二老及各自子女不得不面对的事情时,二老的三个子女,不仅不接受同时照顾两位老人,还针对二老的财产继承发生了纠纷。
二老为了不让子女间的矛盾扩大,为了能让对方安心养老,二老还是选择了离婚。
在离婚判决当天,二老的子女相继离开,89的老大爷偷偷将一个黑色的钱包交给办案法官,希望法官可以瞒着子女交给曾经的爱人,钱包里的钱不多,3万元的存款是老人退休后接济子女外,抛去日常与看病后所有的积蓄,这笔钱承载的是老大爷对爱人浓郁的爱与最后的温柔。
最终,84岁老大妈当庭拒绝接受这笔钱,法官为了照顾两位老人的情绪,提出了折中的建议,二老一人一半……
当二老相扶走出法院,又各自黯然回到子女家中时,这一次的分别究竟会在二老的心中留下怎样长远又深刻的影响,很难确切的说清。或许,这一次分别成为了二老余生最美的回忆;或许,分别后对彼此的思念成为了余生的全部;也或许,这一次分别就是二老最后一次相见,在甜蜜又遗憾的情绪中,各自孤独的走到生命的尽头……
但有一点能够明确,报道中文字构成的悲伤深切的感染了我,让我在沉重的情绪中不得不去反思如今现存的一些事情。
一些子女自私的做法,泯灭了对老人的孝
基于这个报道,我相信这二老原本是可以拥有一个幸福晚年生活的,可是致使二老陷入悲伤之中的,不是偶然意外事件的降临,也非不可抗拒的命运安排,而是二老曾为之倾注一生付出的子女横加破坏。
三个子女对二老孝敬吗?
我想三个子女自认为是孝敬的,自己没责任照顾与自己没有血脉关系的继母继父,但也没有拒绝赡养自己的亲生父母,在这一点上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在那些年二老共同养育三位子女期间,我相信是没有这种区别对待的,而且我觉得,血脉之恩自然无上,但养育之恩也不可忘怀。
但是,这些对部分做子女的来说,应该远没有自己的利益重要。
对于一些子女,我很难相信赡养老人是心甘情愿的,大多都是当成一项任务,本着“尽职尽责”的态度去完成的。不会追求质量,更不会考虑当事人的情绪,在意的只是最终的结果,与周围旁观人的看法而已。
但我想一些子女这种“尽孝”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良的风气,又有何区别呢?
父母渴望的不仅仅是“尽孝”,父母渴望的是晚年有所依、有所伴,能处于幸福与喜悦的环绕之中, 他们从不希望他们的期待是子女的负担与任务,他们更愿意相信这一切是亲情的促成与情感的回馈。
而我们呢?
泯灭了老人对孝字的理解。至少,这一事件中三个子女的行为,看似也尽了孝,但是却与“孝”无关,甚至大相径庭。
一些子女自私的做法,混淆了对老人的爱
在这一事件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二老进入养老院,又从养老院出来。进入养老院是二老觉得无法照顾自己与对方,不想给子女添麻烦,而从养老院出来,则是因为那种被死亡笼罩的氛围,对于老人来说更是一种恐惧与折磨。
不知从何时起,将老人送至养老院,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受人推崇。
我相信,一些老人与子女在此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老人怕给子女添乱,子女怕照顾老人不佳。
但这对于老人来说,真的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
个人并不觉得,至少对于到达一定年纪的老人来说,这种做法无异于抛弃。
我相信一些人可能会对我的观点有所抵触,甚至还会拿生活的压力与国外的理念进行驳斥,但我想说的只有一点,将老人送至养老院与将孩子送到孤儿院,除了养老院需要缴费,一些养老院的照顾相对好一些外,还有多大的区别?
下一篇:请问离婚的财产该如何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