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
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高年级学生其实大都喜爱唱歌,但是却很少主动参与音乐课堂的学习。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让高年级学生也“随乐而动”。为此,我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拓宽教室参与性空间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非常强调“齐”字,座位要齐,歌声要齐,动作要齐。欣赏课更是让学生静静地坐着听音乐,欣赏前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准发出声音,不准做小动作,认真听。欣赏结束后,教师照本宣科地把作品介绍一下,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从上课到下课,学生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没有一位学生敢做出“越轨”的事。殊不知,这种所谓整齐、所谓安静的课堂无形中扼杀了多少个“贝多芬”“莫扎特”式的音乐天才,这样的音乐课又怎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为此,我对教室布置和座位排列进行了以下尝试。
1.教室创新,其乐融融
我先尝试从改变硬件设施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喜欢并适应的环境。在布置音乐教室时,既考虑艺术性又注重童趣化,这一点其实不光对低年级学生适用,高年级学生也同样受用。我在音乐教室前面的墙壁上用五线谱描绘出五色彩虹,彩虹上贴上各种音符及乐器图案等,还把墙壁装饰成“明星墙”,把每节课上出现的音乐小明星贴在明星墙上。由于尽量做到了使教室的布置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学生们一进音乐教室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和满足感。实际上,满足即快乐,快乐产生并发展着兴趣。
2.座位搭配,心随乐动
过去的课堂,教师对学生的座位约束太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今,教师正努力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头脑。
在教学中,我一改以往整齐划一的座位安排,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改变座位摆放。如在教学有对唱内容的课时,就将座位摆放成“会议式”,让两组学生分列左右,这样的对唱形式让学生有了全新的感受。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还将音乐凳摆成T型、马蹄型、田字格型等等,甚至在有的课上,干脆不要座位,更有的时候带着学生走出教室上课,给学生新鲜的感觉。
座位的巧妙变化还能起到双赢的效果,让能力强的学生去感染和带动能力弱的学生,这样既能使能力弱的学生得到发展,又能使能力强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
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参与性内容
创设极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空间里学习,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好的效果,但时间长了,学生会对周围熟知的环境形成视觉疲劳,从而降低学习欲望。所以,我不但在参与性空间上不断改变形式,更多地,我还尝试着从音乐教材中挖掘参与性内容,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空间里,走入音乐作品中。我深信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在合适的范围内拓展教学内容或将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表演、舞蹈等元素,使原本生硬的教材变得更灵活多样,学生更乐意去学习。
1.同一主题,聆听中参与
我在教学第九册教学内容之前,先认真地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在《可爱的家》这一单元,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和家有关的歌曲,如《吉祥三宝》《让爱住我家》《我想有个家》等,并让学生听他们非常喜爱和熟悉的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与通俗音乐结合起来。
实施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要求教师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对于学生来讲,这绝非相同题材简单堆积那么容易。在同一主题下,因为教师准备了大量的类似音乐作品,或欣赏,或表演,使学生了解了不同背景、不同作者笔下的各色作品,学生欣赏到的不仅是不同的音乐,还有相关作品的乐理知识的渗透,唱法技巧的渗透,情感态度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会聆听的同时,真正学会了欣赏。
2.各族音乐,表演中参与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材中的音乐虽然没有聚集56个民族,但其实也真不少。我对
五、六年级教材中很多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了梳理。教学这些有少数民族韵味的歌曲时,我尽量利用自身的特长,将自己擅长舞蹈的特点融入音乐教学中,为学生展示民族舞蹈,使学生被我吸引,情不自禁地跟着我一起学习少数民族的舞蹈,从舞蹈中体会音乐的内涵。观看一些少数民族的风情短片也是学生们的最爱,看服装、看风俗、看乐器,使学生身临其境,忘情地投入到浓郁的民族风味的意境中,不知不觉地就领悟到了歌曲的特色。
3.戏曲曲艺,创造中参与
小学高年段的教材中还出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戏曲音乐,比如第十册教材中的欣赏曲《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歌曲《我是中国人》都含有京剧的元素,学生虽然对京剧并不是很熟悉,可是他们却非常熟悉我们家乡本土的越剧、莲花落等戏曲。我在教学这些歌曲时都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请他们回家向长辈们学习一两句戏曲(不用长,但是要有味道)。这下子,课堂就热闹了,简直成了戏曲的园地。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学习课本上的京剧,自然兴味盎然。
三、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活动
要想高年级学生更积极地参与音乐学习,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有效对话、合作探究、综合表演等活动。只有活动多了,课堂才会留给学生更多的有效参与的机会。
1.创造情境,燃起欲望,参与体验
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设计了“抢分竞赛”的授课形式。如将学生分成竞赛小组,巧妙地将听琴排顺序、节奏创编等单调枯燥的练习揉进生动活泼的竞赛活动中去。变听琴排顺序为“抢答题”;变节奏、歌词创编为“你行我也行”;变歌曲表演为“做回大明星”等。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总是跃跃欲试,争相为本队的成绩加油添分,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课的趣味。
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2.巧妙转移,降低难度,循序渐进
我在教学一些枯燥的音乐知识时,会用一些比较有趣的方式来转化、降低难度,使学生能轻松学习。同样的一首歌,我启发学生用不同情绪、不同力度、不同速度自如地演唱和表现。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感觉非常的快乐,也从这样的对比中明白了什么方式才是最适合所唱歌曲的,从而能更好地表现歌曲。
五年级音乐教材上有一首歌《让幻想展翅飞翔》,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合唱技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唱训练时,我让学生自己当小指挥,来明确领唱和各声部的位置。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表现方式,而且记得非常牢固。
学生在课堂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轻松地学习,不仅学习了常见的乐理知识,而且听赏、学唱了课本上的所有歌曲(包括部分欣赏的歌曲)。
3.优化评价,贴近内心,保持激情
高年级学生喜爱看歌唱类的电视选秀节目,非常羡慕里面的歌手,更羡慕里面的评委。所以,我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性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完一首新歌时,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竞赛前,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其他小组的演唱,并提供评分标准,让学生自己担任评委相互评议。然后,引导他们从歌曲的情感、音准、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还评出一位最佳评论员。
这样,学生在欢乐、激烈的气氛中,不仅提高了音乐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从中了解到自己的优点,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这正说明了学生参与是课堂生命力的所在。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让我们将参与进行到底!
(责编刘宇帆)
上一篇:廉江诉讼离婚需要准备什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