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沛妈
1919年“五四”运动后,城镇进步青年受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婚姻,出现以感情为基础的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
这便是中国男女自由恋爱结婚的开始,不过百年。
但是从 历史 来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是一种很长时间存在的婚姻介绍习俗,早过千年。
直到晚清甚至民国时期,婚姻制度还是以聘娶为主。
清末修订的《大清律》中,明确提出了男女须“依礼聘嫁”,如有违反,则会视情节轻重进行相应的罚款。
虽然北洋政府同样实行清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是相对更人性。
根据《中华民国民律亲属编草案》的规定,如果子女不愿结婚而父母强迫,则婚姻无效;同时,若是子女想结婚,但是嫡母或是继母故意刁难反对,那么子女也可以经过其他亲属的同意而结婚。
到了五四运动后,“一夫一妻制”正式写入了婚姻法,人们的婚姻选择也更加自由。
于是一个新时代潮流和旧思想习俗残留的时代到了,许多名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此纠结和挣扎。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却一直坚守那段包办婚姻。我们甚至可怜胡适,指责包办婚姻的腐朽。
《再别康桥》的浪子情人徐志摩,爱林徽因,也爱陆小曼闹出一段旷世绝恋,但是家中早已有了包办的发妻张幼仪。
甚至一提到这包办婚姻最让人骂怀的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惨故事。
一听到古代包办婚姻不只是指责,甚至让人咬牙切齿!
可是包办婚姻真的该如此不值一文吗?
说个生活中例子:我表姐,33岁,结婚6年,今年离了!
表姐当初没读什么书,在外面打工自己谈的恋爱,结婚的时候表姐家里人是不怎么同意的。
倒不是其他什么原因,就是觉得“表姐夫”人品还有一些习惯不咋地。
但是以表姐的性格,撂下一句话:我的婚姻我做主,我选择的路跪着我也走完,我选的男人死了我也跟着。
从表姐的言语中我看到了“赌”!
赌神,赌侠类的电影反正是看了不少,赌瘾来了,天王老子都拦不住。
一副扑克,一副麻将,几个人,赌赢赌输了,大不了就是几个钱的问题,没了再去赚,起码不伤心,也算是过了一把足瘾。
但是,现在摆在桌子上的赌注是,未来几十年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幸福,不幸还是平淡。
这下可是玩大的,如果你不是大心脏,你赌不起,也玩不起。
婚姻是赌博,选择一个男人,如果女人不是赌神,那么请保持有足够的认知和聪慧。
但是面对婚姻,对相伴一生的人,对当前生活的琐事,我们真的有足够的认知和聪慧吗?
恋爱不同于婚姻,二十几岁到三十岁的年纪,大部分人都是出 社会 不久,事实上很难有足够的认知和聪慧。何况人恋爱的时期是冲动和盲目的。
一切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似乎成了所有的应当和绝对正确。
虽然现在结婚之前会带彼此见家长,但是似乎只是一种形式,有几个人真正让父母对自己婚姻做过参考和指导,或者父母长辈真正大胆去指导指引。
要结婚的两人自己说了算,其他的人靠边站。
婚姻似乎从包办的一个极端从此走上了绝对自由的另一个极端。
绝对自由婚姻导致最终结果,是 社会 离婚率升高,婚姻将就过,甚至恐惧结婚的,晚婚不婚一族。至于 社会 压力变大和 社会 浮躁的原因暂且不论。
此时再对比一下古代包办婚姻其中很有一些值得学习和总结的好处,并非一味的都是糟粕。
第一:包办婚姻的本质是熟人的介绍,这种时候父母双方对孩子彼此都是了解熟悉,基本直接过滤了现代婚姻中渣男渣女。
第二:所有父母都是希望自己孩子过得好,包办的前提也是要看对方人品和性格的,这点对婚姻还是有一定保障。
第三:包办的婚姻给彼此不仅仅只是婚姻本质,还是一种道德约束,还是对父母媒妁的某种承诺,某种责任。这种承诺和责任也是现代婚姻所缺少的最宝贵的东西。
第四:包办婚姻的新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父母长辈的指引和扶持。极大的减少了因为新婚人的盲目而不断造成的分歧。
现在 社会 的婚姻现象,不能说之为怪象,但起码值得思考。
所以说不要去盲目指责古代包办婚姻,现在看来是如此有道理。值得我们去学习其中的优点。
所有的思考和学习都只为我们生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