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
正常情况下,多数的人,都是因为某次偶然中必然的接触,慢慢产生好感,通过进一步的接触彼此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某些方面互相吸引,或者因为疼爱关心照顾以及接受方的感动感激,产生所谓的情愫。然后在主观生理心理和客观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逐渐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爱慕,最后,心跳同频,感受同步,确认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比一个人开心幸福,所以,领证生活到一起!
其实,我们现实中所谓的爱,最初是莫名的好感以及荷尔蒙带来的冲动,然后是了解之后的认同,理解,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和照顾,对方接受到之后如果愿意配合,那么之后的体谅包容理解尊重等等所有互动,都是双方面的。
所以,结婚必须有爱,因为有了爱,才有以上这些,婚姻,才有意义也才有可能延续!
陆
这个是肯定的,也是必须的,因为两个人的就是婚姻是必须建立在这个感情的基础上的,如果说你们两个人之间没有什么感情的话,就是说这个结婚对谁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指尖陀螺
我认为要的,不然你会觉得很抑郁
美丽人生
居家良久,常与父母辩论,“结婚和生孩子是人生必走之路吗?” 家长对我的想法可谓是嗤之以鼻,轻则说自己到了相应年纪便知晓,重则说自私,为社会渣滓,为人类蛀虫。这样的争执绝非个例。
刘文利主持的北京师范大学性教育团队曾推出的《珍爱生命》六年级上册中有这样的讲解,“大多数人通过婚姻来组建家庭、延续爱情、建立美好生活、繁衍后代、享受天伦之乐。婚姻中,夫妻互相忠诚,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保护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任何人都不得干涉。当然,也有的人选择不结婚,自己一个人生活。在我国,男女双方结婚后,会考虑是否生育孩子。有些人选择不生育子女,更喜欢两个人生活。而大多数人最终会选择生育子女,承担起养育子女的责任。”
对婚姻自由的合理合法表述却激起千层浪,众多家长质疑《珍爱生命》有向孩子灌输不婚不育思想之嫌。更兼对同性婚姻,是否尺度过大等多种指责,课本最终下架。
今天,让我们从推理与论辩的角度谈谈“结婚/生孩子是一种必须吗?”
按照社会主流的几种观点,姑妄将“结婚/生孩子”的多种形式和性质表述如下:
1结婚是纯粹爱情的产物,生孩子是渴求爱情结晶与自身对孩子的喜爱.
从这个角度讲,结婚与不结婚并不影响纯粹爱情,换言之,结婚并非守护爱情的必要条件。而生孩子与否既然建立在自身喜好之上,而个人喜好不同,必须便无从谈起。
2婚姻是个人经济体联合起来创造家庭经济体的形式,生孩子是婚姻经济体的产出.
如果成立家庭经济体的目的是经济更加稳定与互助的话,婚姻并非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手段,个人的合理经济规划,社会的福利保障同样可以实现这一点,而孩子作为婚姻经济体的产出与后续养老保障功能自然也可为上述方法迎刃而解。
3折中主义。
如上述两种观念皆得到反驳一样,建立在以上两种观点之上的折中主义可以得出同样结论,即“结婚/生孩子不是必须。
4结婚是为了生孩子,生孩子是人类文明之延续。
很多人拿这个观点来反驳不育主义者,“倘若人人皆不生育,则人类文明将走到末日。”我要说的是,“这是赤裸裸的滑坡论证。”(狗头)事实上,个人的选择与否并不直接影响群体的抉择。而现阶段大多数选择不婚不育的人是出于经济考虑。
中国生育率和结婚率每况愈下是现实,放眼世界,生育率极高的大多是极不发达国家,面临着生活难以自足,贫穷代价传递的无奈现实,曾经,在发达国家中生育率较高者是以福利制度和女权保障见长的北欧国家,许多专家认为正是女性对婚姻态度的转变造就了北欧生育率一度的大规模增长,结婚/生孩子在脱离寻求经济庇护后成为一种自由选择,反而促进了女性生育意愿的提高,此外,较为发达的福利制度,鼓励男性休假育儿,平等的医疗和教育体系,社会整体安全感较高等因素切实起到了提高生育率的作用。
而在现今中国,作为女性,职场的生育和性别歧视并非秘密,所谓育儿休假时间的提高,男性育儿休假制度的缺失都无益于生育率的真正提高,反而引起女性对生育压力的恐惧。而在愈来愈严重的教育焦虑,财产焦虑,社会地位焦虑下,社会整体安全感降低,生育环境每况愈下。
社会观念的总体转变是渐进的,尊重个人的选择与自由的实现亦是如此,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尊重与和谐。婚否,不婚否?生否,不生否?有一天会变成选择吃米饭还是面条一样自然,真正的婚姻与生育自由成为常识。而非对不婚不育者的指控与言语绑架,更不希望看到如“使女的故事”一般的结局,步入真正的文明末日。
上一篇:龙和羊的婚姻怎么样合不合
下一篇: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