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美伶
创大业千秋昌盛 展宏图再就辉煌 横批:大展宏图
柏菊
太子妃--(太子正妃只有一名,太子可晋级太子妃,级别低的要遵从级别高的)
奉仪→昭训→承徽→良媛→良娣→太子嫔→贵妃→侧妃→正妃
皇子结婚礼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
到天地以及祖宗庙里搞了一大堆祭拜仪式后,皇帝命太尉为正婚使(太尉为三公之一),宗正卿为副婚使(宗正为九卿之一,皇室宗亲中有什么大事都会出面)。相关部门提前一天在太极殿内摆好道具,次日文武九品官员及蕃客(一般指外国使节)皆各就其位。两位婚使在门外路的东侧,面西而立。黄门侍郎引幡旗、节钺,中书侍郎拿制书,奏拜。皇帝从西房出来,座上龙座,然后正副婚使入内就位。司仪喊“再拜”,在位的九品官员、外国使节、正副婚使皆下拜。(唐朝时候外国驻中国的使节超级多)
中书侍郎拿制书,但降旨的却是侍中。侍中拿着圣旨走到婚使的东北边,面向西喊:有旨!正副婚使再次下拜。侍中宣制:纳某官某人的女儿为皇后,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念完后,正副婚使再拜(我靠,一会儿的功夫拜四次啊,腿都麻了)。
这还没完,制书、节符之类的交接仪式还有一大套。礼仪完毕之后,皇帝闪人,在位的官员按序出太极殿。正副婚使也坐车,先前准备的一大堆乐器这时候还不能吹奏,一干人等在乘车相随,制书放在油络网牛车上(油络是三公以上才能用的车饰,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随便把圣旨搁胳膊弯里,太荒唐啦)。
出门时应该非常早,到主人家后天才“大昕”(天完全亮,这当婚使的得起早贪黑啊,真是体力活!)。一开始婚使是不能直接进门的,双方在户门口西面又是一大套的礼节,连主客的站位都十分讲究,比如婚使要站在西面、主人要站在大门内,面向西。主人的佣人(即傧者,专门招待客人的)面向北,受命之后出来站在东面(和门口的婚使面对面),双方进行一番礼节性对话:
傧者曰:“敢请事。”
使者曰:“某奉制纳采。”
然后傧者屁颠颠跑进去如此这般跟主人说一番,主人礼节性地应答:“臣某之女若如人,既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大意无非是表示谦逊。
傧者出门跟婚使如此这般一说,再进去引主人出来,迎接使者于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先不作答。主人揖使、副先入,至于阶下,双方又是一大套的礼仪,然后开始宣“纳采制”,主人再拜。所谓“纳采制”,无非是说“皇帝我受命于天,鸿图天下,现在要娶个老婆。。。现在要遵圣母皇太后之命,遣使臣持信符,按礼节选皇后。”
说白了就一句话——朕看上你女儿了,立马洗干净了给朕送过来。
古代婚礼中,有个比较有趣的环节,那就是奠雁,这种仪式在如今估计很难再见到了。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
当然,一定要是活雁,办完事后还要放生的,而不是杀了煮来下酒,不然不吉利。堂堂皇家自然是能搞到雁的,如果是平常百姓家,拿只鹅来代替也就凑和着对付了。许多人会问——为啥不来对鸳鸯呢?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原因:那玩意儿最不忠一了。
制文是有固定规格的,长一尺二寸,宽四寸,厚八分,皇后娘家的家答版也必须一样。
这些是唐朝皇帝纳皇后的“纳采”礼节,如果是太子娶老婆,规格就要差一个档次了:没有持节,没有制书。不过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放羊娃朱元璋想来想去,改了改,把这规格提了上去——太子纳妃照样有制书、持节。可惜他的儿子朱标命不长,比他死得早。
对比一下唐代与明代的“纳采”环节,发现区别并不大,可见《仪礼》在中国的延续性之强,其中许多礼制,如今还在使用,比如国家领导会见外国客人时,也是主人面东坐、客人面西坐。
问名
宣布完“纳采制”之后,接下来便是“问名制”了。
前面的“纳采制”是正使宣的,这回“问名制”则是副使宣的。
至于内容,我们可以参照明史里头所述:“朕惟夫妇之道,大伦之本。正位乎内,必资名家。特遣使持节以礼问名,尚伫来闻。”
然后主人家跪答,报上自己家的祖宗名号、官爵,如果家世显赫,估计半天才天说完,最后再报上女儿的岁数、生辰八字之类的,比被警察查户口要详细很多。
接着又是一堆的礼节,《新唐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问名后的东西,看得眼花缭乱,不是专门研究礼节的现代人很难记得住。大约是谢酒之类的,然后再“捧币以劳使者”,给点“小费”意思意思。使者带上庚贴,回去复命。
其实想来这个环节和如今的相亲也差不了多少——问名字、问八字。
问吉
不用说,大家看到这两个字,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如今别说乡村,就是城市里结婚时,不少父母也会瞒着孩子,悄悄地拿着生辰八字去找人卜问一番,如果结果是不好的,就会心里堵个石头,想方设法拆散小两口。
何况是古代的皇家。
纳吉
双方合过八字,觉得可以,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要行奠雁礼。
纳吉时,其它礼仪和前面介绍的差不多,也是在主人家进行的。
纳征
也叫纳币,说白了就是送聘礼——皇家也得这么着。《新唐书》中介绍,主要有玄纁、六马、谷珪等。玄纁是古代用来聘请贤士的礼品,是红黑色与浅红色制作的帛垫。六马是指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田马、驽马;谷珪是古代礼玉之一种,天子、诸侯作为媾和或聘女之礼器,也可叫做信物,在如今玉器收藏界绝对是抢手货。《周礼.考工记》: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送过财礼,下来就是请期和受册,选好良辰吉日,准备娶新媳妇过门。
繁杂的礼仪方面就不再多费字眼去介绍,大家估计也懒得去记那些繁文褥节,这里只讲一些重点:
一、九龙四凤冠。新唐书中并未详细介绍皇后戴的是啥帽子,但明史中把帽子明确化了——就是九龙四凤冠,是否相同尚不得知,但十分豪华是绝对的。没记错的话,曾经在故宫博物院里见过一套。
二、祎衣,专门用在皇后受册、朝会大事等时候。《新唐书-车服》明确记载了它的形状:深青织成为之,画翚,赤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黼领,朱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以緅领为缘,用翟为章,三等。青衣,革带、大带随衣色,裨、纽约、佩、绶如天子,青袜,舄加金饰。
不过这行头肯定比不上唐中宗李显的宝贝女儿安乐公主的那两条“百鸟裙”,那可是价值上亿呀。
三、大雁。那只可怜的大雁,要从头到尾折腾好几天才能被放生,虐待动物啊。。。
四、母亲为皇后施衿结帨,然后教导一番。衿、帨,指古代女子出嫁时,由母亲将佩巾系上女儿领衿的一种。皇家如此,民间也是如此,如今在山东乡俗婚礼中可以见到。
五、皇后入大门,鸣钟鼓。明朝时册皇后,是入“午门”时鸣钟鼓。
六、受册时,皇后要拿着谷圭,就是先前那个“定情信物”。
七、合卺。指的便是交杯酒,把一个卺瓜弄成两个瓢,皇帝皇后各一半。这时皇帝要换皮弁。
八、第二天,皇帝皇后要穿礼服,拜见太后,帝后皆四拜。第三天早上,皇帝冕服,皇后礼服,再去太后宫,行八拜礼;回宫后,皇帝换皮弁,皇后给老公行八拜礼;接着皇后回后宫,升宝座,接受后宫所有人的八拜礼;第四天早上,皇帝皇帝服衮冕御华盖殿,受亲王八拜礼接着是百官的庆贺礼;同一天,太后及皇后各穿礼服升座,各位亲王进去,又是八拜。
至于太子婚后,也都是拜来拜去、让来让去,更加繁杂些。另外,皇帝至高无上,是不用上门去迎亲的——皇后自己送上门来。而太子就不行了——要自己上门去接老婆回去办喜事,另外用的聘礼也要比皇帝低一级——玉璋、乘马。